
邀请人 陈玉萍
报告人简介:
张顺平,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曾入选国家青年人才计划项目。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湖北省重点研发项目等,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在Phys. Rev. Lett.、Nat. Sci. Rev.、Nat. Commun.等期刊发表多篇原创成果,SCI总引用6000余次。他与合作者揭示了衬底诱导对称性破缺产生等离激元Fano共振,是实现高灵敏折射率传感的普适机理(该工作SCI被引用700余次),发现纳腔等离激元的超灵敏传感特性并实现亚皮米分辨率的厚度传感;首次提出手性表面等离极化激元、光子横向自旋-轨道耦合概念,实现手性拉曼信号的定向分发;实现室温下纳腔等离激元与二维激子的强相互作用,实现纳腔中量子极限电磁场增强倍数、飞秒超快寿命的定量测量。
摘要:
采用介质微腔(提高品质因子)或金属纳腔(降低模式体积)是增强腔中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两条主要途径。金属纳腔的等离激元共振具有极小的模式体积,可极大增强光的吸收、发射与非线性光学过程,具有超快、超小和室温运行的特点。然而,由于体积远小于光波长,纳腔体系中的光物理量的定量测量存在许多困难,光谱的解读也存在不少误区。本报告将介绍如何定量测量等离激元纳腔中的物理量,如量子极限的电磁场增强倍数、超快衰减速率、光谱Rabi劈裂,以及探索如何利用小模式体积提高非线性光学的转换效率。试图证明纳腔光学体系能吻合未来需求的“(灵敏度)更高、(速度)更快、(强度)更强”。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