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海555000kk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

 
新闻动态
激光聚变科学与应用协同创新高峰论坛隆重举行

日期:2012-09-02 阅读:1648

继美国、欧洲之后,中国也将成为激光聚变科学与应用研究的重要力量,8月24日,激光聚变科学与应用协同创新高峰论坛暨协同创新中心签约仪式在上海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共同签约,各方将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深度合作、协同创新,共同致力于中国的激光聚变科学研究与应用,解决激光聚变科学和应用(IFSA)研究领域的相关基础科学以及尖端工程技术问题。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出席会议并致辞,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翁铁慧,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垣、邱爱慈、范滇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小民,中物院-中科院联合实验室主任朱健强,及教育部科技司,上海市科委,兄弟高校、科研院所、职能部门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及论坛。会议由党委常务副书记苏明主持。

杜占元在讲话中指出,激光聚变科学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和高峰论坛的举行,是各有关单位认真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创新会议精神,进一步实施好2011计划的一个重要举措。杜占元强调要充分认识、准确把握2011计划的核心内容,注重转变观念,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准确把握全面提升创新能力的中心目标,准确把握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的工作重点,准确把握不断深化改革的本质要求,实现内涵式发展,不断推动改革创新;要扎实推进确保前期培育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效果,要真正把组建培育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以实事求是,严谨认真态度推进培育工作,要进一步注重实效,把培育工作做实做深,要进一步重视运行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积极探索,不断发展协同创新内容,在创新要素集成上下大功夫,在改革上下真功夫,加强创新链条整合,强化技术的集成环节,力争突破现有机制体制障碍,争取走出一条共同推进协同创新的开创性道路。

 

沈晓明在讲话中指出,激光聚变科学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暨高峰论坛的举办,是上海高校贯彻落实中央有关部署精神,推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这是上海市第一个协同创新中心,中心的成立必将有利于相关单位进一步拓展项目合作、资源共享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聚焦激光聚变领域尖端和前瞻研究,通过改变资源分配方式,改变管理服务方式,突破自主创新机制障碍,努力产出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原创性科技成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

张杰在讲话中强调,以上海交通大学为牵头单位的激光聚变科学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上海交大和协同单位在相关领域的协同创新工作正步入实质性阶段。张杰表示,将努力在中心运作的体制机制上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在已有科学研究和合作基础上发挥出各自的最强优势,努力实现资源最强程度的共享和最优化配置,在激光聚变科学与应用研究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高校内涵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随后,张杰作为激光聚变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作中心工作报告,介绍了激光聚变科学研究与应用的背景,着重介绍了自2009年教育部激光聚变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各协同创新单位的合作研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以及在此基础上成立的激光聚变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情况、协同创新方案及预期成果。中心理事单位代表北京大学、中物院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代表先后发言。大家纷纷表示,相信在今后的协同创新研究中,中心将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创新协作、学术交流、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进一步合作,对国家安全、探索前沿重大科学、生产清洁能源等方面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并为提升中国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至国际引领地位做出贡献。

在同日举行的激光聚变科学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任命张杰担任第一届理事会主席、中心主任,钱列加担任第一届理事会秘书及中心执行主任,贺贤土担任第一届科学专家委员会主任、范滇元担任第一届科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邱爱慈担任第一届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潘垣担任第一届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作者]: 张文清 杜欣

[摄影]: 武新民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理科实验楼群
邮编:200240

沪交ICP备05010
©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 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