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新学伊始,带着交大的留学生录取通知书、一张蓝色校园卡,还捧了一本交换项目的指导手册,Moritz等10名来自德国雷根斯堡大学(University of Regensburg)等两所大学的交换生们,开始了他们在交大物理与天文系交流和学习的第一天……
交换项目背景
学生培养需要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科学研究的奠基石,是大学学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物理与天文系从设立国际班以来,为使教育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不仅仅从全英文的授课、海外名师的引进、2+2项目送往海外知名大学学习的机会等,各个方面创造条件,这次还通过积极引进国外一批优秀的本科交换生,来进一步响应和推动“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实施。
我系季向东教授带领物理方向的荣誉计划小组,邀请德国雷根斯堡大学的知名教授Andreas Schäfer,携同交换生前来访问和学习。对方从他们的精英计划“Elite Program”里选拔了物理相关专业3—5年级的学生十名,我们也从致远物理班、物理班学生中挑选了十名学生,分粒子实验物理,拓扑绝缘体和拓扑超导体,光学三个方向,和来访生形成一对一的关系,一起参与这个交换项目。
一个学分的专项课程学习
行程安排中每天早上的课程《基本粒子探测》,面向全校学生选课,由我系粒子物理宇宙学引智创新基地负责人季向东教授亲自主讲。内容囊括了有关粒子物理、高能物理中的若干前沿问题:中微子探测、暗物质探测,低本底探测技术等等。
课程以小班式展开,师生之间多了讨论,课堂氛围不再沉闷。学生Dominik提到,“能介绍最前沿的粒子探测的装置,大大开阔了我们在这个学科领域的认知。”一名外系学生认为:“老师能全英文深入浅出的讲解,真的不错!”。
丰富的科研实践活动
科研实践是整个下午的安排内容,导师需提前做出计划书,设计一些与目前在研项目相关的测试性实验的小题目,由导师自己的研究生,带领来访留学生和参加科研实践的本科生,形成一个小团队来共同完成,两周结束后提交研究报告,大家在短期内都做到了学有所获。
很有意思的是,来自于德国的交流生多大是研究物理理论的,在导师安排动手的实验实践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了彼此思考方式的不同,理论研究者最感兴趣的是原理,而实验研究者更感兴趣的是细节。但这并不代表着这些研究理论的德国留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大家干起活来,都是一点也不含糊。图为学生们在自己动手制作云室,可以用来观察宇宙射线。
学术报告和讨论会
学术交流交换必然少不了学术报告,大家都积极的参与,尽情地和各学科领域的大师面对面交流,并近距离感悟他们的国际化视野和学术魅力。
Andreas Schaefer教授介绍了University of Regensburg的概况,以及学制学业要求,给从未去过德国的中国学生上了非常有意义的一课,也第一次知道了德国大学是不收取学费的。
晚上还有同学的学术讨论交流会。代表同学会针对目前在研的小项目或自己研究生阶段的研究课题,进行演讲和展示,使大家能详细了解彼此的研究领域,由各个方向的导师主持,通过这些讨论和交流,大家都感觉受益匪浅。
张丹同学在总结报告中用了“shocked、shocked and shocked”来描述整个过程,“想不到仅仅比我大两岁、三岁的学长们竟然可以到这样的水平。 Christian 跟我说要真正懂 QCD(量子色动力学), 至少要两年的功夫,然后知道差距在哪里了。”
学术报告后,学生们依然对当天的报告内容意犹未尽,抓紧难得的机会与老师、学生交流。科研工作者正是需要这种在讨论中激发彼此灵感的学术氛围。
形式多样化的团体活动
短短的十几天里,我们安排了各种各样的团体活动,让交换生们试着尽量探索上海,深刻感受这个城市里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科技。
在前往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前,季老师利用了一次lecture的机会为同学们介绍了同步辐射的原理。之后再前往实地参观,则是在书面之外更多了一些理解。那里有各个领域正在进行的实验,大家有幸获得允许参观了其中几个实验室的内部结构。繁复的结构不能一 一看过问过,然而震撼于心,这是一场科学短途旅行。
在中科院天文台,同学们近距离观察了65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1.65米光学望远镜,还参观了记录中国第一个天文台历史的博物馆。在专业人士的讲解下,同学们收获颇丰。
天文台的系统指控中心,相关人员给师生们做了详尽的介绍。
我方校天文协会的同学在和来访生一起探讨宇宙学问题。
讲解员在详细介绍1.65米的光学天文望远镜。
两周的时间过得真快。同吃、同住,一起上课,一起参加各种活动,德国学生和他们的Partner都收获了一份真挚友谊,交换生Andy说:“我非常期待下次我们在德国大学的相聚。”
这次交换项目的成功举办,对扩大交大的国际影响力,和我系进一步推进国际交流交换项目的建设,到更进一步激发我系学生的物理学习研究兴趣,并拓展他们国际化视野和思维及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