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海555000kk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

 
学工新闻
[青春足迹]“志愿达人”冯骋:心在远方,路在脚下

日期:2012-02-23 阅读:1815

人物白描:冯骋 物理系 大四

少年强,心飞扬,公益路迈步前方;败不降,最坚强,为梦想挺起脊梁;情无疆,义坦荡,爱种在生命战场。

                                                             冯骋在支教课堂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是冯骋最新的飞信签名。

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真正的“志愿达人”。四年的大学生活,一直和“志愿服务”这四个字牢牢地“绑定”。他的公益之路,从上海交大校园,走向大江南北,如今,又在遥远的内蒙,再度起航。

一路上,风景无数。

第一篇章:内蒙

“没人第一节课就管我借这么多教具。”实验室的老师对冯骋颇有“微词”。

“都没见你慢慢悠悠地走过,每次都急得跟阵风似的。”校领导开玩笑说。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伊旗四中——在遥远的内蒙,冯骋,这个土生土长的上海

去内蒙支教,是冯骋自己的选择。此前,他的专业课成绩一直非常不错。

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才去到内蒙,除了要给两个初二的班级教物理课外,他还主动给自己揽上了一个新活——团委副书记。

官不大,事不少。学生的大小事务,他都得管着。既要上课,又要管学生工作,忙碌异常的生活,冯骋还挺享受:“我觉得做团委工作能和学生亲密接触,我可以把很多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和好习惯渗透给他们,而且,校团委的自主空间很大,我关于学生活动建设的蓝图,也可以加入进来。”

广播站,就是他最引以为豪的实践手段,而几个月前,它的存在还“岌岌可危”。

“我给你打个比方吧,”冯骋说,“有一天,我问他们广播做什么内容,他们说做中国文化。什么是中国文化?书法是中国文化。做播音员的小姑娘就在百度百科里输‘书法’,然后把里面的内容从头到尾在广播里读了一遍”。

学生心安理得,冯骋哭笑不得。广播站改造计划应运而生。

“我告诉他们,做广播要有节目,要有形式,要有规范的流程”。冯骋带着学生们,定下了“校园风尚标”、“美文鉴赏”等几个栏目,手把手教会了学生怎么筛选新闻。“选新闻的学生,一开始只会看着人民网的主页傻愣,我教了她三四次,现在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了。”

“后来他们就知道了,哦,这样才是做广播。”

“要让学生参加工作,学生主动参与,你客观调控,在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冯骋欣喜地“观赏”着学生的成长。“我给自己定下的支教目标是,要在一年后,让更多的学生学会沟通,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做体验式培训,是他又一个培养学生的创意。而在一二五国际志愿者日,他还“兴师动众”地在全校搞起了急救知识培训,告诉学生什么叫义工、什么叫志愿服务——这是这所中学,第一次知道有这样一个节日。尽管为了协调时间、冯骋费了数不清的口舌。没有人体模型道具,支教的几个大学生,全部亲自上马。

最让冯骋感动的,是在国际志愿者日前夕,广播站迎来了“七嘴八舌”栏目的开播。这是一期采访校园名人的访谈栏目,第一期栏目,学生请来的访谈嘉宾就是支教志愿者。整个节目,也是学生自己做起来的。“我感动的是,我觉得他们真的有了思想上的转变。过去,志愿者在他们的概念里,就是做事不收钱的那群人。通过那天的节目,他们懂了什么样的行为是志愿者,志愿者,就在他们身边。”

冯骋的支教梦想,按照他计划的道路,坚定地前行着。

2011年圣诞节,和学生相处才三个月不到的冯骋,收到了学生送的22个平安果、4封信和一张贺卡。那苹果,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第二篇章:甘肃

“呤……”

电话铃响,闪烁着的电话号码前四位是0934,这是甘肃省的电话区号。

冯骋会心一笑——他知道,这意味着那群山里的孩子,又想他了。

说冯骋是“支教达人”,并不为过。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三岔镇,这个常年缺水的不知名的小镇,印下过两次冯骋的身影,和一辈子割舍不下的感情。

大三暑假,得知能去甘肃支教,冯骋乐坏了。去之前,他分到的活儿是做语音课教案,物理专业的他,一点儿都不敢马虎。上图书馆、上英语学习网站、“磨”自己的中学英语老师……彼时是期末考试,忙得昏天黑地的日子里,冯骋“折腾”出了A4纸印刷的、足有1厘米厚度的六课时教案。

这份教案有多好?好到第二年去三岔支教,仍旧原原本本地在用。冯骋问,负责教案的小姑娘一脸茫然:“这么好、这么详细,为什么要改?”不仅如此,还有物理、还有物理史,哪一样,向来脚踏实地的冯骋都在花十足的力气准备。

可惜,第一次走进大山支教时,由于特殊原因,留给冯骋的时间只有短短5天。

12课时语音、4课时物理学史专题、2课时精读、2课时物理、5个晚上答疑,第一次的“教师生涯”就以这样的数据画上了句号。

那九十度的鞠躬,换来的,是孩子们长达半分钟的掌声。

这掌声,坚定了冯骋的信念:重回甘肃。

这一次,时间更长,却不太一样。

第一次是怎样教知识,第二次是怎样教道理。短期支教怎么去做,冯骋在渐渐地领悟:“要从‘根’上教,教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这些才真正沿益将来。”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在冯骋这儿,这十个字变成了切切实实的思考和行动。

不一样的,还有身份。第一次,是单单纯纯的支教大学生,而这一次,成了支教团备课组组长,成了三岔组领队。做领队,得心系全组“安危”;管备课,那更是重中之重。身上的担子重了,睡觉的时间,也就没准了。

因为感到幸福,所以没有怨言。

“曾经有人问我再次来三岔的理由,我只回了一个字:爱!继续追问,爱什么?曰:什么都爱,爱蓝天白云、爱高山黄土、爱繁星满天、爱淳朴笑容,爱站在讲台上的感觉、爱和学生们亲密接触的瞬间……”

只要一说起那大山里的土地,敦实憨厚的冯骋,也变得文艺起来。

“冯老师,我还想听您讲物理,您回来,好吗?”

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请求,让冯骋笑中带泪。

第三篇章:爱的承载

“记得那天我第一次到上海,你穿着红马甲,帮我提行李,为我们全家买地铁票,送我们进站。我回头望你,你笑脸相迎。”

这封寄自交大医学院的信,冯骋一直保留着。

这个写信的小学妹,后来真的认识了冯骋,跟着冯骋一起,做起了公益。

而那个公益组织的名字,叫做“爱的承载”。

“感觉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你精心打造它、精心呵护它,看着它一步一步成长、壮大。”

做过的志愿者活动、组织过的志愿者活动数不胜数,但只要说起“爱的承载”,冯骋的语气,一定是充满感情的。

这是一个得过“市优秀服务团队”奖、闻名交大的地铁站服务类志愿者项目,在国定假日期间,它组织志愿者前往上海南站站、上海火车站站等地铁大站进行公益服务,往往声势浩大,很受欢迎。冯骋不是“爱的承载”的创始者,却绝对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我接手这个项目的时候,它的情况就是,能正常开展。”冯骋说。彼时,“爱的承载”还起步不久。该怎样扩大活动的影响力?怎样建设一个规范化的社团?冯骋思索着。

他开始和地铁公司频繁接触、为志愿者争取更多保障,他开始招募团队、锻炼新人,他开始铺天盖地的宣传。

接下来的那个劳动节,冯骋往南站和火车站两个服务点共派了12批120余名志愿者,场场爆满。“爱的承载”一炮而红。

“一开始也是惴惴不安的,担心招不到志愿者,看到反响这样好,胆子也就更大了。”冯骋笑笑。彼时,正值世博会开幕。冯骋琢磨着,服务的时候要体现点世博会的特色。他连夜赶制世博会的中英文宣传单页,在服务点发放,好评如潮。后来,“爱的承载”更是成了交大实训世博骨干志愿者的“定点项目”。

更难得的,他带出了一个团结的队伍。“整个社团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一样。”在地铁站服务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是为乘客指路,“爱的承载”的成员们就提前实地考察,手绘地铁站地图;直到现在,大家已经“各奔东西”,还是会聚在一起“头脑风暴”,为新人手下的的“爱的承载”出谋划策。

那阵子冯骋同时参与的,还有世博志愿者工作站培训部的工作,海洋水族馆志愿者领队的工作,他还要读书抓成绩,常常是未曾闭眼,就迎来了新一个白昼。为理想奔忙的辛苦,在他看来不算什么。“你去组织志愿者活动,就可以主动挖掘、寻找这个活动的上升空间,这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冯骋说,“当然,还可以网罗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交接棒交给下一任之前,冯骋完成了他一直以来的一个心愿——他洽谈多次,终于把彼时落成不久的虹桥火车站地铁站也纳入囊中,成为服务站点之一——那时,交大是第一批、也是唯一一个在虹桥站服务的志愿者团体。

总算“功德圆满”。

 

冯骋是个热爱生活的人,这从他喜欢写日志、写得很认真就能看出来。

《坚守》,正是他的一篇日志标题。日志里,他这样说道:

“志愿者工作的道路是荆棘的、痛苦的、孤独的。志愿者是纯粹的、欢快的、团结的。志愿者想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看着最真的世界、做着最善的事、成就最美的人。”

人生就是一种坚守。这个22岁的小伙子,正在用每一天充实的生活,诠释着他的理想,他的信念。

 

http://news.sjtu.edu.cn/info/news/content/111390.htm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理科实验楼群
邮编:200240

沪交ICP备05010
©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 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