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海555000kk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

 
校友风采
陶爱珠:学科建设的领航者

回忆方俊鑫教授、蔡建华教授

日期:2018-09-28 阅读:2467

1978年,祖国大地,百废待兴,高等教育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学校领导作出了交大恢复理科的战略决策,于是应用物理系于1978年9月正式恢复成立。本人有幸作为系党总支书记,参与了复建物理系的初期工作。

建系之初,一切从零开始,正如有些老师形容当时的物理几乎处于“四无”状态,即“无明确发展方向,无专业师资,无系统教材,无实验室”,真是困难重重。然而,物理系的老师们却满腔热情地开始了义无反顾的艰苦创业。在以后的日子里,应用物理系三年一个台阶,五年上了一层楼,十年在全国工科院校的物理系中到了前列。经过几代人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开创了今天物理与天文学院。

万丈高楼平地起,我和物理系的老师共同走过了初创的七年。今天回忆起来,许多往事历历在目,许多生动的人和事如电影般浮现眼前,最难以忘怀的是方俊鑫老师和蔡建华老师。

提到应用物理系,首先想到的是方俊鑫教授和蔡建华教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是物理系恢复初创的学科奠基者。可惜他们两位都较早的离我们而去,今天当追忆他们的时候,依然让人心酸、心痛,让人心情久久无法平静。

想当初,应用物理系刚刚挂牌,1946-1952年曾在交通大学任教的方俊鑫先生就以极大的热忱表示愿意为母校物理系的恢复出力。当时他是复旦大学物理系的著名教师,在电介质物理、非线性光学研究上已有建树,复旦大学当然舍不得方先生调来交大任教。为此,我们一次次到复旦大学,从方先生所在教研室主任到系党政领导,再到学校组织部、人事处请求他们给予支持。同时又一次次地拜访方先生,请教他对物理系的学科方向、布局、实验室建设的建议,方先生都一一给予指点。由于暂时无法办理调入手续,我们请方先生先当系顾问,他当即答应每周来交大工作一天,此事让时任交大校党委书记邓旭初同志知道了,他马上表示可以用送他上下班的小车接送方俊鑫教授,使方先生大为感动,在方先生当顾问的一年时间里,他根据物理系的原有基础,看准物理界未来发展前景,又考虑到交大强大的工科背景,确定了固体光学为物理系新的发展方向,指导建立了实验室,并制定了激光、固体物理、理论物理、晶体物理等大的布局,对于如何处理量大面广的普通物理教学和发展专业物理的关系也发表了精辟的见解。

从每周一天的顾问,到每周两天来交大实质性工作,直到1980年方先生正式调入上海交大应用物理系,方先生为了系的建设呕心沥血、忘我工作。早在1979年他未正式调入交大,就大胆而有预见地一次招收22名研究生成立研究生班,由于成绩突出,校领导破格同意整个班作为硕士生培养,这批学生后来大多成了物理系的办学骨干,并有多人成了系领导。在科研上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开辟了当时非常前沿的导波光学、集成光学崭新的学科方向,他是应用物理系公认的学科建设的领航人。

我眼中的方俊鑫先生,是长辈,是老师,更是挚友。他和我谈工作,谈生活,谈人生,谈爱好。有时他来我办公室交流,有时我到他家去串门,当然谈的最多的还是物理系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方先生曾多次对学校存在的矛盾直面呈书,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赞扬,并将他的建议转发全校,号召全校教职工学习他的主人翁精神。

方先生对应用物理系的另外一大功劳是,推荐并帮助引进了蔡建华教授。在方先生的精心策划和安排下,当时已是南京大学教授,年富力强的蔡建华,来到母校交大,并与党委书记邓旭初同志见面。为了引进蔡建华教授,我的物理系领导往返于上海南京之间,一次次拜见、请求,一来二往,几乎与蔡先生所在的教研室、系领导交上了朋友。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还为蔡先生的调入从家庭住房到生活细节作了贴心的安排。这样的真诚取得了南京大学物理系和南大校领导的理解、支持,蔡建华教授终于被引进了上海交大。

来校后蔡先生满怀振兴母校物理系的热忱,亲自逐门讲授相关专业的全部课程,从教材到教导方法进行更新和改革,带头讲热学、原子物理等基础课程,为各教授上基础课树立了榜样。

蔡建华教授才华横溢、思维敏捷、勇于开拓,是中国超导物理研究的开拓者之一。进入交大后,他以更大的热情投入高温超导研究,取得突出成果,并在全国掀起高温超导的热潮。他还开拓了金属超晶格新的研究领域以及涉及平衡及非平衡态统计物理等前沿,是一位杰出的学科带头人。

蔡先生对物理系的另一重大贡献是推进物理系国内外合作交流。他多次在交大主持全国性的讲习班及国际学术会议,多次应邀出访欧、美、日、澳等国家,将一批青年学者带出交大,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蔡先生同样是我十分尊敬的教授,又是一位知心朋友。他一生坎坷,十年动乱中几乎丧生。调入交大后,对于他过去受的伤害,政治上生活上校领导都给予深入的关心,对于该解决的困难都一一落到实处。我们的工作得到最好的回报就是蔡先生对事业发展的投入,对物理系发展的热忱。1988年11月,他住院手术后,还从医院多次赶到学校,参加学生论文答辩,在病床上批阅学生毕业论文。在生命垂危时刻,他想到的还是物理系的发展,含着热泪向前来探望他的学校领导推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位博士生导师来学校工作。

方先生和蔡先生对应用物理系的贡献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理科实验楼群
邮编:200240

沪交ICP备05010
©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 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

Baidu
sogou